离开魔都后的一点感想

看过我公众号简介的朋友会发现,我公众号的定位是分享一些个人的技术博客和杂谈,这其中的杂谈不仅包括了技术杂谈,也包含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所以借此澄清,这是一篇杂文!总结了我在魔都这一年半不同角度的感悟。

技术沙龙

我前几天刚发过一个朋友圈:魔都得天独厚的优势便是各种技术沙龙,其中不乏有很多是免费的。我在魔都这些日子,参加了大概 13-15 场技术沙龙。参加这种技术分享会的动机很单纯,大家都是去学习互联网最前沿的技术的,但隐性的好处也很多:

  1. 你可以认识很多跟你同样有积极性的同行们,试想一下,这样一批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不睡懒觉,不打游戏,不陪妹子的人,必然是对技术充满了热情的一帮人。我有不少微信好友是在技术分享会上添加的。
  2. 有些朋友身处传统行业,平时的业务接触不到高并发,JVM 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名词,但是技术沙龙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让你没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跑。映像比较深刻的是“美团点评技术团队”定期举办的技术沙龙,参加了两次,分享的很棒,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在 APP 中报名即可参加。
  3. 同行间的技术方案分享。很有可能你正在负责公司某块业务的技术选型,而沙龙正好涉及了相关的内容,可以静静聆听下别人的解决方案,通过别人落地的架构,来指导自己的选型。这一点我也有例子真实的例子与之对应,大概是 17 年初,有一场 daocloud 举办的 springcloud 社区沙龙,由 DD 带来的 zuul 源码解读以及案例分享,记忆尤为深刻,当时我所在的公司也恰巧在对 zuul 进行改造,而 DD 分享的主题对于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参加过不少沙龙,也踩过不少坑,我甚至误打误撞参加过两次“偏运维的技术分享”,权当作经历吧,总结参加的技术沙龙后,有以下几点建议:选择人数少的沙龙,越大的技术分享,讲师越想着受众面广,从而扼不住主题,会出现很多干货之外的内容;多举手提问,事实上我参加过的沙龙,我都会主动举手提问,并且是主持人刚问完“有没有观众有问题的”,我就立马举手,这时候大家都比较内敛,自己的命中率才会高。为什么要举手提问?期待讲师一句话把你的疑惑讲清楚是不现实的,但是这创造了你们后续交流的话题。分享结束后,主动加讲师的微信,进入深度交流阶段,这时候你便多了一个大牛好友。大牛好友用来干嘛?也不必指望为你解答疑惑,如果可以当然最好,偶尔看看他们的朋友圈都在分享些什么,至少能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有网红讲师参加的技术分享,尤其需要做好功课,刷几遍讲师最近的博客,提问时简明扼要的说出你提前准备了几天的问题,带上讲师出版的书索要签名,这样做的效果谁用谁知道。

[活动行] 是一款非常不错的 APP,再算上各个公众号(如 IT 大咖说),各种技术峰会(这个门票可能会有点贵,自费用户比较吃力),周末完全可以很充实。

博客 / 公众号与知识付费

这几个词放到一起说,作为一个博主 & 公众号作者,我接触到很多这个圈子的人,他们聪明,努力,乐于分享,而且往往是各自领域最厉害的那群人。以公众号粉丝数来评价,有近 10w 粉丝的大 V(在某个专业领域拥有这么多粉丝我认为已经算的上是 V 了,不同于鸡汤文作者受众广);以努力程度来评价,深夜 1-2 点还在桌边伏案的博主不在少数,就拿「芋艿源码」的博主「芋艿」来说吧,加班回家的地铁上笔记本一摊开就是一顿源码分析,年纪也老大不小了,保持着如同刚开始工作一般的热情,丝毫不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一口喘气的机会;还有一些博主,身处互联网公司,加班严重,依旧会挤出时间分享一线互联网的工作经验。身处这样一群人中间,时刻让你体会到什么叫「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介绍完我的所见,来聊聊我的所想,写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个直观的体验是成就感,当你的文章确切地帮助到了别人,获得了阅读量与赞,便会由衷地受到鼓舞,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欲。你会迸发出下一个目标,去帮助更多的人。收获自然也是会有的,靠公众号和博客积攒出的粉丝,成了那些知名博主的第一批付费粉丝。知名大牛在「极客时间」,「得到」等付费平台活跃,不愿意抛头露面的博主也有「知识星球」这样的平台和自己付费粉丝互动。知识付费是件好事,粉丝出了物力,赞助了自己认同的博主,交过钱后自然会更加用心;博主也有了挣钱的动力,一定会有激励作用,同时也会更加对自己的粉丝负责。未来这一块必然会越来越普及。

二来还是回到人脉、眼界这样的话题,当有了博主这个身份,被拉进一些社区原创作者交流群便成了顺利成章的事,在大佬云集的群里默默地看着讨论的话题,会提升自己的眼界。收到猎头的邮件也成了日常的习惯,来自 github 的招聘启事和来自博客的猎头,HR 流量可能会让你不堪其扰,那种感到愉悦的骚扰。「先生,游泳健身了解一下」下一份工作机会,可能就是来自于你的博客 & 公众号,毕竟这两个东西比你的简历更会说话。

魔都的生活

大四上初到上海寻找实习机会,直到今年 3 月份离开,算是有一年半了,对魔都这个陌生的城市也算了解了不少。年轻时不来魔都闯闯,后面迟早会有这个念头的,不如趁早体验下:高峰时期人潮拥挤的 1 号线,与日常乘坐的 9 号线末站,这都是魔都。跟同事去过人山人海的城隍庙,并没有太多惊喜,反倒是无意间逛到的思南路,仿佛给人穿越到欧洲小镇的错觉,惊喜。高楼林立下的田子坊,和远在厦门的鼓浪屿竟让我难以区分,这种相似只是那种一瞬间的感觉,最后留在脑海中的回忆还是在上海这种繁华的大都市竟然还有这样的净土。无论是浦东图书馆静谧的翻书声还是 MAO Livehouse 震颤到心脏的摇滚声,和同事们在外滩留下的足迹,联洋广场令人流连忘返的捞王… 魔都从不缺少物质享受。

说回魔都的工作,特指 IT 行业,也有了自己的一点认知,都说一线城市是北上广深,但说到底,上海的 IT/ 互联网并不是原以为的那样发达。美团点评,唯品会,饿了么,携程说大也大,还有金融领域的陆金所,蚂蚁金服(刚搬来)但总体来说肯定比不上北京,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江浙沪有志青年的热情,即使有房价这个负面光环加护。

上海的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孤独,消费,房价,工作额度,任意一个方面都会击垮一个人,再加上互联网的人来人往,都让我感受到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背后的冷漠。初到南京,HR 问我为什么不在上海发展,我竟答不出来。是啊,普遍都认为上海机遇更多,但是,机遇的定义没人说的清,正如离开上海的原因说不清一般。值得留恋的景,值得留恋的机遇,值得留恋的人,都带不走。

应届生的境遇

到了 18 年的春招,似乎已经挂不上「应届生」的名号了。时隔毕业半年多,同学们的工作也都稳定了下来,校园时光真的只存在于念想中了。曾经的自己仰仗着自己的应届光环,如今办理入职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是往届生了,有什么区别?心境真的会变,我自觉认识到再也不能仗着应届那么有恃无恐了。现在的职场上必须得拿能力和那些工作比你早几年接触工作的人去竞争了,应聘时再也不会说:我是来贵司学习的。公司需要为之创造价值的人,说来不怕矫情,以上这种念头最近在脑海中酝酿了很久。

与应届生相对的是那些工作十几年的老人,为什么放到这儿一起说,主要是在魔都见识到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应聘者,简历空有十年工作经验,实际怕是十个一年经验。不知道是否只有我会出现这种情况,刚毕业时知识储备不足每天下班坚持看书,看文章都不觉累,反倒是工作半年后有了熟练度了,这股学习的激情会下降。这点我尤其佩服我原来的老大和朋友圈一些年纪较大的程序员,几年如一日地对技术痴迷。警惕成为一个重复工作的码农。

学习技巧

编程技术如何精进?我秉承自上而下的顺序来谈下自己的思考,仅供各位参考。

  1. 业务驱动型。编程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你的程序应用于生产中,这是最锻炼编码水平,无论是导入一个超大的 excel 这种小 case,还是抗住千万级别并发的电商系统,伴随着业务问题而进行的 coding 最有意义。反观我交接的最后一个星期,干不了什么活,都是些零碎琐事,完全提炼不出什么精髓用于写作。如果你的系统日活只有几百,考虑百万级别的并发压力实属是杞人忧天,还是优先把项目上线了更为实在。
  2. 源码阅读型。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大多数设计精良的框架源码都伴随着巧妙的设计和丰富的注释,这些是学习编码技巧的绝佳途径,代码不会说谎,他就放在那儿,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点进去,去分析他。很多人拒绝阅读源码,自认为水平不够,其实实在是妄自菲薄,很多优秀的源码(如 spring)不仅可以提升你对框架工作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自身编码的规范。
  3. 文档型。很多技术博客文章来源于这项技术的官方文档,很多小白喜欢阅读博客,殊不知博客已经是别人二次消化后的产物,存在不少理解的缺失。再者,较为前沿的技术,第一手博客还没出产,只有官方文档,比如 springboot 2.0,其实官方文档已经很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各种特性,完全没必要等待别人的翻译。学习一门新的技术,我通常的做法是:博客了解其大概用途,紧接着直接阅读官方文档,同时也避免了版本滞后性等问题。
  4. 博客型、搜索引擎型。这两者放到最下面,并不是排斥它们,也不是在否认 google 和 Stack Overflow 的伟大。而是想提出这样的观点:博客和搜索引擎适用于解决问题,从宏观的了解一项技术。博客和搜索引擎并不向你保证其准确性,他只告诉这样做或许有效,这样做或许正确。但是好处也很明显,经过了博主的梳理,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建立知识体系,毕竟我自己也是写博客的 [微笑 face],但不要忘了有空去翻一翻 2,3 两点

夜深了,先写这么多吧。

离开魔都后的一点感想

https://www.cnkirito.moe/thinking-1/

作者

徐靖峰

发布于

2018-03-19

更新于

2021-04-07

许可协议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